资料下载

人 – 五蕴(身蕴,心蕴-识蕴,想蕴,受蕴,行蕴)

人 – 五蕴(身蕴,心蕴-识蕴,想蕴,受蕴,行蕴)

发布日期:2018-06-18

      11624436262318653.jpg 

– 五蕴(身蕴,心蕴-识蕴,想蕴,受蕴,行蕴)

(1)   身蕴(物质)

身体是由许多亚原子粒子和空间所构成的。这些亚原子粒子也不是具坚实性。一个亚原子粒子存在的时间,比一兆分之一秒还要短暂。这些粒子特续不断地生起,灭去,存在又逝去,就像一股振动之流。这就是关于身体以及所有物质的最终实相。

            整个物质世界是由许多粒子所组成,巴利文称其为Kalapas(极微),“小得不可再分割的单位”。这些粒子以不断的变化,发现出物质的基本特性软硬的性质(地大),黍上着的性质(水大),冷热的性质(火大),和动的性质(风大)。它们结合一起,组成各种结构。似乎有某些恒常性,但事实上,都是由极其微小的“极微”组合而成。它们不断地生起又灭去,这就是物质的最终实相,波动或粒子的特续之流。而这就是每个人自称为“我的这个血肉之身区。

2)心蕴 心是由四种运作过程所组成的。

         1. 识蕴 (认知)

         2. 想蕴(辦别)

         3. 受蕴(感受)

         4. 行蕴(习性反应)

         第一种运作过程是认知(识蕴)是心接收的部份是一种未辦别的觉察或认知的作用。纯粹只将身心上所发生的任何观象及接收到的任何信息予以接受。它只记载各种经验的原始资料。而不加以辦别名目或做价值判断。

         第二种运作过程是辦别(想蕴)是一种辦别的作用。这个部分是辦别识蕴所接收下来的任何东西。它将输入的原始资料,予以分辦,命名,归类,並且做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接下来的部分是感受(受蕴),事实上 每当接受到任何信息 感受立刻生起。它是一个讯号表示某件事情正在发生,不要不对信息加以评价,感受就会保持中性。但是一旦对输入的资料欠武予价值判断,感受就随之变得愉悦或不愉悦。

如果感受是愉悦的就会期待这愉悦的体验能够廷长或强化。如果感受是不愉悦的就一心想将安排除终止。结果心会生起喜欢或厌恶的习性反应。

举个例子耒说

1.当耳朵运作正常,听到了声音,这是认知(识蕴)在作用。当声音被辦识出是正面或负面的语言时。辦别(想蕴)已经开始运作。

紧接着感受(受蕴)开始起作用。如果是赞美之辞就会生起愉悦感受。如果是粗言辱骂,就会生起不愉悦的感受。

而习性反应(行蕴)亦随之而生。如果是愉悦的感受,我们就喜欢它,期望能多得到一些赞美,如果是不愉悦的感受我们就讨厌它,想要终止辱骂。

        其他的感官接受到信息后也生起同样的运作过程。识(认知)       想(辦别)       受(感受)       行(习性反应)。这四种心的运用。远比组成物质实相的粒子变化得更快。当感官接触到任何物质的瞬间这四种心理运作过程就如电光石火般,迅速地发生。接着接下来每一接触的瞬间。这四个过程都一再重复。然而,这过程发展得如此迅速。以至于我们无法觉察到正在发生的实相。只有当某种特定的习性反应一再重复地发生了好一段时间,形成明显,强烈的心态时我们才能在意识的层次觉察到它。

            不管表象如何 事实上 每个“人”都是一连串前后不同但相瓦关联的事件,每个事件都是前一事件的结果。而且毫无间断地接续下去。这些密不可分的事件接连地发生。表面上看来是连续不变的,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人。但这只是表面的实相,不是最终的真任。

2.一条河取个(固定的)名字,但事实上它只是不断流动的水,从未在河道中稍作傍留。

3.我们可能会视烛火为特续不变的东西,但是 如果我们细看就会了解,事实上它只是灯芯燃烧的瞬间火焰然后立刻就会被新的火焰所取代,片刻不停。

            人并不是已经成形的永恒不变的实体,而只是时时刻刻不停流动的过程,没有真正的众生只是不断流动不断形成的过程。当然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必须与人相处。彼此将对方或多或少视为有既定的不变的本质。我们必须接受外在的表面的实相。否则的话就完全无法过日子了。外在的实相是一种实相,但只是表面的实相,就更深层来说,真正的实相是整个有生命无生命的宇宙都处在一种特续的变化状态之中。不断的生起又灭去。每一个人事实上都是瞬息不变的亚原子粒子流加上认知辦别,感受以及习性反应(识想受行)的心任运作过程这些心任的运作过程比身体(色)过程的变化还要迅速。

            这就是每一个人念念不忘的自我的最终实相。这就是我们身处其中的身心连续事件。如果我们能直接体验并且正确地了解就可以找到离苦之道。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 -     色(影像)

-          声(声音)

-             (气味)

-             (味道)

-          触(可触知之物)

-          法(各种念头和情绪)

諸恶莫作,众善举行,自净其意。

感受的生起是由于接触

眼睛接触到影像,耳朵接触到声音,鼻子接触到气味,舌头接触到味道,身体接触到可触知的东西,心接触到念头,情绪想法想象或记忆。我们经用五种感官以及心体验这个世界。每当某种对象物体或现象接触到六根(即 眼,耳,鼻,舌,身,意)之一。愉悦的感受就生起了。

因果业投

业(行为)

1.      身体的行为(身业)

2.      言语的行为(语业)

3.      意念的行为(意业)

自然的法则         意念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

身体和言语的行为会因为意念的不同而产生完全不同的果投。

身业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语业 说实话(不妄话),言词不是武器(不两舌),柔和地说语(不恶口)

            避免闲谈(不绮语)

意业 不贪爱,不慎恨,不邪见

我们生命中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的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因此,只要我们能主宰自己的行为,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每个人都应该为造成自己痛苦的行为负责。每个人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止息痛苦。你是自己的主人,你创造自己的未来。

十二,因缘

若无明生起,习性反应就发生(无明缘行)

若习性反应生起,心识就生起(行缘识)

若心识生起,心和身就生起(识缘名色)

若心和身生起,六根就形成(名色缘六色)

若六根生起,接触就发生(六处缘触)

若接触生起,感受就发生 (触缘受)

若感受生起,贪爱嗔恨就产生(受缘爱)

若贪爱嗔恨生起,执取就产生(爱缘取)

若执取生起,未来的存有就形成(取缘有)

若未来的存有形成,生就开始  (有缘生)

若有了生,就有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以及恼(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

每一件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若因缘灭则结果亦灭。这么一来,可以将苦生起的过程逆转。

若根除无明,并将其完全止息,习性反应就止息了(无明灭则行灭)

若习性反应止息了,心识就止息了(行灭则识灭)

若心识止息了,心和身就止息了(识灭则名色灭)

若心和身止息了,六根就止息了(名色灭则六处灭)

若六根止息了,接触就止息了(六处灭则触灭)

若接触止息了,感受就止息了(触灭则受灭)

若感受止息了,贪爱,嗔恨就止息了(受灭则爱灭)

若贪爱,嗔恨止息了,执取就止息了(爱灭则取灭)

若执取止息了,未来的存有就止息了(取灭则有灭)

若未来的存有止息了,生就止息了(有灭则生灭)

若生止息了,老,死,愁,叹,身心之苦,忧及恼就止息了(生灭则老,死,愁,叹,苦,忧,恼灭)

如果我们不再有无明,就不再有盲目的习性反应,也不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痛苦,而一旦不再有痛苦。我们就能体验到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快乐,痛苦之轮就转成解脱之轮。

 

 

 



发布部门: 大勐宜地区白玛民族文化会总会

移动端